卢萨卡,赞比亚 - 在赞比亚国际医院,一台东软医疗512层CT机不久前见证了一场生命奇迹。9月21日,一名在赞比亚工作的中国同胞,因肠梗阻术后复发转院至赞比亚国际医院,病情危重。幸运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专家团队在该院交流,对中非医院联盟成员单位进行专业指导。在华西医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兼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李真林教授的直接指导下,赞比亚国际医院的放射技师借助新引进的东软医疗512层CT对该患者进行了急诊腹部增强扫描,图像质量得到了华西专家的一致认可。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胡娜教授随即指导当地放射科医生判读图像,迅速找到肠梗阻原因并预测了病情走向。在中赞多学科会诊下,患者当晚即接受了二次手术,生命得以挽救,目前正在康复中。
这一急救场景,成为中非医院联盟影像工作组在赞比亚实践的最佳注脚。近日,一系列深度医疗合作活动在这片非洲南部的土地上展开,标志着中国医疗标准与技术正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医疗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的方案。
高端设备落地:中国制造筑牢诊断基石
2025年9月18日,赞比亚国际医院影像科迎来了革命性升级。东软医疗全套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包括512层CT、1.5T磁共振、乳腺机和DSA血管造影机等“中国智造”高端设备。
“这些设备将为赞比亚高发的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等提供强大的早诊早治和急症抢救能力。”在开机典礼上,赞比亚卫生部部长伊莱贾·穆奇马表示,这是赞比亚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参赞王莉指出,高端医疗设备作为现代医疗的“眼睛”,是提升诊疗水平的基础保障。东软医疗设备的入驻,填补了赞比亚在高端影像诊断领域的多项空白。
华西专家授业:中国标准培育本土人才
硬件到位后,软件随之跟上。9月21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兼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李真林教授、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胡娜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为赞比亚医护人员带来了系统化培训。
在华西专家团队现场调试和培训磁共振设备标准化扫描期间,李真林教授、胡娜教授和团队其他专家对东软医疗MRI设备的图像质量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国产设备表现卓越,图像清晰度完全满足临床需求。李真林教授随后强调,先进的影像设备是精准诊断的物理基石,结合规范的扫描技术与精准的影像判读方能发挥其临床价值。专家团队不仅指导了规范的扫描协议,更通过临床真实病例深入解析清晰的影像诊断思路。当日下午举办的专题学术讲座聚焦心脏成像、神经成像及AI技术等前沿进展,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医护人员的学术视野,将交流活动推向高潮。
随后举行的“中非医院联盟医学影像联合工作组培训中心”揭牌仪式,标志着华西专家此行的核心目标落地生根。该中心的成立,意味着中非影像合作拥有了一个可持续的实践平台,将通过具体项目扎实推动联盟愿景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华西医院的培训课程和认证体系首次获得了赞比亚卫生专业委员会(HPCZ)的官方认可,被纳入赞比亚医疗人才职业持续发展(CPD)体系。
中非医院联盟影像工作组: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
9月23日,中非医院联盟医学影像联合工作组成立仪式在利维·姆瓦纳瓦萨大学教学医院举行,双方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这一机制化合作平台的建立,标志着中非医疗合作从单点援助转向系统化共建。
“这意味着中国医疗标准正式获得非洲国家认可,为中国医疗技术、人才、设备和方案的全面输出打开了全新通道。”东软医疗高级副总裁陈明表示。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韩镜对此合作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华西医院和东软医疗在中非医院联盟机制下发起影像工作组,将有力加强中非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务实合作。这种院企联合的模式,既提供了技术平台,又带来了专业智慧,形成了可持续发展闭环。”
中国方案:为“一带一路”医疗合作树立标杆
此次赞比亚之行是中非医院联盟影像工作组的具体实践,展现了中国医疗合作的独特模式:以东软医疗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为载体平台,以华西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为专业支撑,共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继续教育培训、远程会诊等全方位支持。
这种合作不仅停留在设备层面,更深入到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和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输出中国的技术、人才、设备和方案,为“一带一路”国家树立诊断技术的标准和共识,助力提升整个国家的诊疗能力。
急救肠梗阻患者的案例证明,这种合作模式已初见成效。在此之前,该医院无法完成增强灌注扫描,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存在巨大困难。如今,中国设备与中国专家的完美配合,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随着“一带一路”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推进,中国医疗标准将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世界共享”。从设备到人才,从技术到标准,中国正以务实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标签: